第771章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1/3)

消失了几百年的传国玉玺一出现,立即引起了满朝震动,各地百姓也开始议论此事,互相普及传国玉玺的传说。

一千八百多年前(天武朝往前推),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称皇帝,并造了一方传国玉玺。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作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凭证。

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史载传国玉玺最后一次出现在后唐时期,距天武朝七百年,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洛阳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不过世人皆知,平常大火是无法烧毁玉石的,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寻找传国玉玺。

明太祖朱元璋也找过,以为传国玉玺在蒙元那,于是派徐达深入漠北,穷追猛打北元,最终无功而返。

虽然后来蓝玉在捕鱼儿海一锅端了北元,俘获了大量王公贵族,但一直没有找到元朝皇帝的玉玺。

到了崇祯年间,传闻玉玺传到了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手里,林丹汗被八旗军击溃后,又到了皇太极手里。

崇祯十二年的辽东大战,尚是太子的天武帝率明军攻克盛京,忠武侯李廷表找到了那所谓的“传国玉玺”,交给天武帝。

经过天武帝辨别后,确认其为赝品并当场打假,将之摔的稀碎。

众人由此断定蒙元传下来的传国玺就是赝品,真的传国玉玺只怕就是在后唐时期丢失了,还在洛阳一带!

.......

仅仅数日,传国玉玺出现在朱慈烺的龙案上,他第一个上手,不停翻看这块传说中的玉玺。

只见这块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拐角处果然有一个镶金的角。

传闻这是当年王莽篡汉时导致的,当时玉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骂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虽然已经初步判断这玩意就是真的,但朱慈烺还是召开了朝会,召见学识渊博的文华殿大学士、翰林院学士等数十名官员鉴定。

论古玩收藏,在古典文化上的造诣,这些大佬随便拉出去一个,都比后世的专家牛多了。

或许他们治国不行,但诗词歌赋,引经据典,鉴定宝贝却是他们的看家本事!

为什么找这些人鉴定呢?

因为历史上出现过两次这种情况,都说传国玉玺现世了,由农民献给朝廷。

第一次是在宋朝哲宗时,有个叫段义的农民在田里耕地,发现了传国玉玺,上交到了朝廷,

经过十三位大学士的考证,说是真的,但朝野有识之士怀疑这是赝品的人更多。

宋哲宗不管这些,不仅赏了挖宝献玺的农民,价值后世三十万人民币的财物,还封了个小官,类似于后世连级干部。(戊午,宴紫宸殿,庚申,诏献宝人段义为右班殿直,赐绢二百匹。)

封赏之后,宋哲宗又昭告天下,搞了一个天受符宝仪式,表示自己受命于天,还把年号给改了,叫元符。

到了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时期,皇帝没事又增刻了印玺十方,明显是这位鉴宝皇帝鉴定出了那个传国玺是赝品了,有意淡化传国玉玺的地位。

传国玉玺第二次现世是在明孝宗时期,也就是正德皇帝他爹,世界模范丈夫。

弘治十三年,陕西省户县大王镇兆伦村村民毛志学,在泥河里挖得一方“传国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连根毛都没奖励给姓毛的村民。

现在天武朝,同样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都是在泥河里发现的,会不会也是假的呢?

这件事很多大臣十分的关注,他们踊跃参加鉴定,顺便卖弄下自己的学识,在同僚面前展现自己的文化水平。

鉴宝大会开始了!

奉天殿中,殿中中央放着一个大方桌,一群自以为学识扎实的大佬趴在那里开始鉴定,有的官员还戴着老花镜。

不多时,太上皇也匆匆赶来,掏出女婿孙云球为他新配的高精度老花镜,加入了鉴宝大会中。

太上皇的到来,并不影响群臣们才艺的发挥,大明的学术交流没有阶级障碍。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礼部尚书朱继柞抑扬顿挫的念了一句,极为肯定的说道:“这八个篆字确是秦丞相李斯的笔迹,本官十分的熟悉!”

朱继柞喜欢临摹百家书法,对李斯的书法更是有过专门的研究,他的话让不少大臣信服。

也有在玉石方面擅长的专家对材质进行了分析点评,认为这块玉确实是罕见的上等玉质。

根据玉玺上的沁种情况分析,沁成时间在一千七百年以上。

推算秦始皇时期到大明天武朝,时间正好卡的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朱慈烺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最新更新章节〖第771章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422/42261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