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起义】(3/3)

投入到起义的大军中。

深究其原因,估计能写出一长篇大论。但中国人素来有智慧,重简洁,一句话使可以解释其原因:官逼民反。

在中国封建社会,大概可以分为两大阶层。一是劳动阶层,一是食利阶层(总头目一般是皇帝),劳动阶层自然靠劳动获取生活必需。而食利阶层通过田赋,劳役。税收等各种手段从劳动阶层中获取一部分劳动成果。一般来说,食利阶层都是少数派。他们获取得劳动阶层的一小部分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劳动阶层交纳一部分所得并不会影响到生存。

就封建社会而言,交纳的多少决定了社会的和谐度,而底线就是生存线。当食利阶层胃口大开,索求无度,劳动阶层在交纳上贡之后无法生存时,维持社会平衡的这种关系就会被打断,通俗点讲,当百姓家里最后一粒米被抢走,最后一位壮丁被拉走,再也无法看到生存的希望时,造反就成了最后的选择。是为,官逼民反。需要说明的是,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的结果,并不是消灭利食阶层,而是产生另一批愿意跟劳动阶层签定更宽松上贡协议的人群

。这些人可能原本是原食利阶层的(比如唐朝),也有可能是由劳动阶层转化过来的(比如明朝)。经过洗牌之后,社会又会达到平衡,然后等待下一个平衡被打破的时候。所以,与其说是人民在推动历史前进,不如说是人性在推动历史前进。具体到隋末,我们需要介绍三位皇帝。

公元前2世纪,中国历史上有一对父子先后登上皇位,两位皇帝在位的三十九年期间,没有修大型标志性建筑(宫殿),不搞大型庆典(比如泰山封禅),不致力于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也不开疆拓土。

对待外敌入侵,坚持只防守不主动进攻的政策,就连视察地方这样的工作也不常干((比如北巡下江南什么的)。

按某种标准来说,可谓无所做为。第三位皇帝显然要努力得多,登基才三个月,就开工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大运河之通济渠段。第二年,皇帝陛下开始修建东都洛阳,与时同时,又上马了显仁宫项目以及邗沟整修工程,并大力发展造船业,营造大小各类船只数万艘。在边境,还对契丹用兵,取得大胜。

第三年,在保障各项工程顺利进展的情况下,在东举办了大型文艺杂技音乐博览会,第四年,皇帝陛下不辞辛劳,亲自北巡,陪同人员如下:文武百官一堆,士兵五十万,马十万匹。

视察结束后,皇帝陛下当即拍板修长城,并在回来的途中,决定在太原开工另一重点工程:修晋阳宫。第五年一开春,大运河永济渠段开工建设,同年,皇帝陛下北巡,检查长城修建情况。并于年底在东都举办了一界成功的鹰师大联欢。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用工情况紧缺,皇帝陛下急中生智,发挥妇女同志能顶半边天的特性,号召广大妇女同志爱工装不爱红装,积极上工地挣工分去。

第六年,在国内大抓基础建设的同时,皇帝陛下积极开展对外军事行动,大败不服管理的吐谷浑,使帝国触角直抵西域,史家公认,帝国之盛,极于此矣。

第七年,皇帝陛下在东都召开藩国大联欢,并对拒不到场参加的海岛属国流求用兵,克之!第八年,积极开展军备,广招兵,深积粮,准备对高句丽用兵。第九年,皇帝陛下亲率二百万大军(实数一百多万,算民工要超二百万)进攻高句丽。第十年,再征高句丽,如果不是国内突发政变,说不定已经拿下高句丽。第十一年,三征高句丽。

跟前面两位无所作为的皇帝相比,这位皇帝可谓勤劳勇敢,政绩彪悍。但熟悉历史的同志大概也猜出来了,前面两位皇帝是汉文帝跟汉景帝。汉景两朝统治期间,国泰民安,被世人称为文景之治。

而后面这位皇帝,大家也都知道,就是杨广兄弟,杨广统治的隋朝被认为跟秦未一样的暴政,杨广的名字也常常跟夏桀商纣著名暴君等联系在一起,成为后来者的反面教材。这说明,皇帝也分无作为的好皇帝跟有作为的坏皇帝。

借用教科学的话,杨广对内穷奢极欲,对外穷兵黩武,虽然也干了不少好事(修长城运河),但不惜民力,把百姓逼上了梁山。古往今来,挑战百姓忍受力极限的帝王中,杨广称第二,估计没人敢认第一。

特别说明的是,在各地一百八十路起义军中,除了活不下去的农民起义军外,还有四十多起地主武装,可见杨广先生实在生猛,除了把农民逼上梁山外,硬把本是同盟的地主都给逼得要跳墙。(未完待续。。)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唐朝那些事儿】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八十九章【起义】〗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7/7356/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