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动荡的年代】(2/3)

不想失败,为了保证每年有足额的税收,李渊也不能失败。

在唐初,这些情况执行的还是很好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进步,均田制的发展,农户们的土地越来越少,土地买卖的程序变得不太复杂,惩罚也不严重,一遇见天灾**。农户们便变卖土地,借以渡过难关。于是土地兼并现象愈衍愈重。

同时,租庸调制度并没有随着均田制的走向而调整。无论农户所分的土地足不足额,每年应缴的赋税都没有变,如果每年一百亩土地可以让老百姓过的很好,在“宽乡”分得五十亩土地,也可以勉强度日,可是在“狭乡”只分得二十亩土地,就连交赋税也不够,更别提怎么生活了。

于是“狭乡”的人口纷纷向“宽乡”流动,可是慢慢的就会发现“宽乡”的土地也不够了。“宽乡”也变成了“狭乡”,没有了土地农民就无法生活,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在所难免的走向了末路。府兵制如果说均田制是大唐王朝的经济支柱,府兵制就会说大唐王朝的军事支柱。

府兵制是预兵于民,民兵合一的制度,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士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自备武器、粮食、铠甲、衣物,大大减少了政府开支。骑兵所骑的马,是由政府掏钱,自己去买。

这让我想起来了古代的匈奴、突厥、蒙古、女真等这些马上民族,他们所实行的制度是军政合一。军事制度也是行政制度,要说打仗,操起家伙。骑着马,就干。一dian都不含糊,都不用国家拿一分钱养他们。干起仗来,勇猛无比,全民皆兵。

不打仗的时候,就在草原上放羊,进行农业生产,他们实行的也是民兵合一的制度,不同的是,他们实行全民皆兵,而府兵制是在农户中挑选体格健壮、性格勇敢、弓马娴熟者,组织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

联想到北魏和西魏都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府兵制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样做为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鲜卑人和后来的入主中原的满族有着相似的地方。

满族定鼎中原后,将他们的八旗制度也带入了中原,仿照满八旗、蒙八旗,又建立了汉八旗。鲜卑人在夺取中国北方后,将他们在草原上所实行的制度和中原人民的生活习性等因素相融合,创造出了府兵制这种制度

下面我们用一个人——李四,来更加形象的说明唐代的府兵制。

我们假设李四就生活在唐代,而且正好是生活在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之前(唐玄宗李隆基时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

假设李四生活在长安,长安是均田制和府兵制都实行的很好的地方,虽然生活在长安,虽然也姓李,但是李四可不是什么皇亲国戚,也没有高官厚爵,就是一个平头老百姓。

据说在李四爷爷的时候,正好是隋朝末年,李四的爷爷曾经跟着李二,不要误会这个李二可不是李四的二哥,而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李渊的二公子,秦王李世民。

李四的爷爷本来就是一个种地的农民,没有背景,没有出身,没有金钱,所以只能一直做一个农民,老实巴交的不敢得罪人,每年都向政府交税(注意当时是隋朝政府)。

后来天下大乱,盗匪横行,李四的爷爷也没少挨抢,接着又发生了自然灾害,李四的爷爷没有了粮食,杨广守着满仓的粮食不拿出来救人,这可让李四的爷爷怎么活呀?

于是在同乡人的鼓动下,原本连只鸡都不敢杀的李四爷爷拿起了锄头加入了盗匪的行列,其实只是为了吃饱饭,后来李渊打入关中,盗匪门听说李渊的军队很仁义,既不杀降也不杀俘,又有饭吃,于是纷纷向李渊投降,这其中也包括李四爷爷。

李四爷爷被分配到了李世民的队伍,跟着李世民东征西讨,虽然没有建过什么大功,命却是保住了,在攻打洛阳的时候,李世民创建了一支特种部队,叫玄甲军,李四爷爷也参与了选拔,很遗憾初选就被刷下来了,原因是年岁太大,体格不健壮。

要知道玄甲军中的将士可都是百里挑一的强者,要弓马娴熟,作战勇敢,一般人是进不去的,像李四爷爷这样的在战场上受过几次伤,已经元气大伤,就别想了。

玄甲军由秦叔宝(秦琼是也)、程知节(程咬金是也)、尉迟敬德(尉迟恭是也)、翟长孙(这个名声不如前面三位,也是员勇将,后来战死了)等四人率领。单听这几个带兵官你就明白了玄甲军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军队,

每次李世民出战都领着玄甲军冲在最前面。看到玄甲军的强悍,敌人往往望风而降。撒腿就跑,有几个不识相的还试图抵抗,在玄甲军一轮冲锋之后也立马崩溃。

因此玄甲军也随着李世民的名字一样名垂青史。

现在我们再把目光回到李四爷爷的身上,之后李四爷爷也跟着别的大将打过突厥,到了武德七年,唐王朝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基本上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有几个不怕死的还在那硬扛着,被消灭也是早晚的事。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国家安稳了。军人也就失业了,李渊一道命令十几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唐朝那些事儿】最新更新章节〖第二百二十八章【动荡的年代】〗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7/7356/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