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虎、豹!(1/3)
虎式坦克重量的上升导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开真个时候虎式坦克的稳固性并不好。于是乎几乎所有的虎式坦克又拉回往重新改良。甚至对图纸都进行了一些修正。不过荣幸的是,虎式坦克终极在2战爆发前一年终极稳固下来。随落后进量产阶段。而虎式大批服役的成果就是德国装甲部队前期在欧洲、非洲以及中东、南亚的交战中占尽上风,其技巧性能超过了同时代所有的国家的现役坦克!
虎式坦克几乎是全须全尾的留下了。但是他的表兄弟猎虎兄却被迫大改。原因无它,两次战斗中的装甲部队劣势让德国人不得未几打一些提前量。蓝本几乎已经敲定的88mml71级别的主炮终极被颠覆。德国人终极决定在猎虎坦克歼击车上安装了一门105mml62级别的火炮!这款火炮远超当初的两种预选主炮。原有的战斗舱要彻底改装,车体也要进行极大的转变。以容纳宏大的火炮和所配属的弹药。而在一番加强之后,这款猎虎式坦克歼击车的重量超过了60吨!而且设备时间被一拖再拖,直到战斗中期才大批设备!稳固性也比较低,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依附强悍的火力和装甲,这款战车在防御作战中的战斗力相当强悍,甚至于2战后期的战车也没有谁敢保证能挡住105mml62火炮全力f±f±f±f±,︾.↑.ne≈t一击的!
不过虎式坦克和猎虎坦克歼击车由于工艺复杂制作艰苦的缘故很难完整代替4号坦克在德军中的地位。对于未来中型坦克的发展思路,陆军内部也产生了争执。各方提出的意见五花八门,总体而言分成两种。一种意见是放弃四号坦克,重新设计另外一种坦克。而另外一种意见则是在4号坦克的基础上挖潜。
支撑第一种观点的多是一线指挥官。这次战斗给德国一线指挥官的刺激简直是太大了。按照他们的话说,双方装甲部队的对冲几乎就是用奶酪砸到了钢板上。直接撞得粉碎!并且声称假如再这样下往的话,恐怕就不会有人来当坦克兵了。他们强烈建议生产一种40吨级别的中型坦克,机动能力可以削减一些,但是正面防护和火力不应当输于目前碰到的29型坦克歼击车。至于侧面防御可以先放放,毕竟正面突破还有虎式呢。
而支撑第二种观点的人则被前者称为院派,重要以后勤、武备以及和企业之间有接洽的军官为代表。他们首先承认了4号坦克在正面交锋中和对方坦克歼击车之间的差距。但是同时他们认为坦克和坦克歼击车正面对抽确定是坦克吃亏。并且用诸多的实验成果表明,假如4号坦克攻击4号坦克歼击车的话同样会被抽的满地找牙。这是双方兵器结构决定的。同等规格和重量,没炮塔的确定比有炮塔的硬件性能高。
所以先不说4号坦克如何,至少已经设备部队的4号坦克歼击车应当持续保存。而且应当立即补充到中东驻军中。(开端德国陆军的打算中以进攻为主。所以坦克歼击车数目并未几。)固然实际研发进度没跟上这次战斗,目前还没搞出供四号坦克歼击车应用的88mml56火炮(4号坦克歼击车的炮弹发射药度和历史一样,固然都是一样身管度,但是威力比虎式还是要差一截。)但是蓝本供给3号坦克歼击车的75mml60火炮已经搞出来了,所以目前4号坦克歼击车应用的是75mml60火炮,这款火炮的穿深远超4号坦克和29型坦克的75mm炮。他们认为这款坦克歼击车的火炮应当够用了。
其次他们从产业的角度来论述了4号坦克在德国未来军工系统中的重要性。在装甲兵发展方案中,德国人已经将4号坦克定位未来中型坦克的中坚气力了。产业系统和编制以及练习都是以此为展开的,将4号坦克扔掉的话无异于釜底抽薪。德国装甲部队的发展方案要推倒重来。这其中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假如我们放弃4号坦克的话,那么无异于将大战的时间至少推后5年左右!而且我们之前为此投进的数十亿马克的基础建设资金、职员练习以及配套系统都要推倒重来。这个责任谁能承担?假如新型坦克的研发迟迟无法成功。那么德国陆军装甲部队将面临无车可用的地步!”一名支撑者这样说道。
“只要我们的4号坦克能换装75mml60火炮的话,那么我们的4号完整可以压抑目前所有已知型号的美英法三国坦克,即使面对华夏对29型坦克也可以击穿对方的正面装甲。中型坦克本来就是一种易于生产的耗费品,让他们从各个方面压倒同吨位其它坦克本来就是不现实的。只会导致重量的恶性上升。”最后支撑保存四号坦克的凯特尔这样总结道。而他说的也确实有些道理。毕竟战斗筹备已经进进倒计时,此时再临阵换将的话确定会导致一些问题。
“但是,假如4号坦克并不能压抑对手呢?美英不是傻子。他们可以看出华夏坦克性能的优越性,即使由于民族自尊心的缘故不会照搬。但是至少也可以习和鉴戒,亦或者买过来换个名完事。我们的中型坦克说到底还是不如29型坦克的底盘更好。阁下刚才说的很对。中型坦克是未来装甲兵的中坚气力。但是数目不如协约国和华夏,质量也不如华夏29型坦克的4号坦克如何能胜任这个角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甲午之华夏新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虎、豹!〗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7/17881/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