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北守南攻(2/3)

劳希契来说,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华夏能够动用的全部兵力加在一起也将处于劣势。而自己这边还有空军上风,而且对方是疏散安排,自己的兵力相对集中。3个师的兵力一线推过往的话。对方根本难以拦阻。

不过固然有大好的形势,但是布劳希契还是做了一番安排的。自己从侧翼绕过对手正面向纵深进发,那么就必须戒备华夏防守部队对侧翼展开攻击。对方大概有一个师和一个旅的部队,那么为了保证侧翼安全,自己至少要有一个装甲师!而且这个师必须加强反装甲气力,需要从其它部队抽调4号坦克歼击车,毕竟角犀牛已经把德国装甲部队打出暗影来了。没有足够强悍的反装甲火力,布劳希契都感到不安生。

按照布劳希契的估计,对方剩余的准备队最多为一个旅,自己剩余的攻击部队至少有一个师的兵力上风。考虑到华夏空军的复苏,德国陆军需要靠自己的火力。所以布劳希契必须携带着诸如k18型重炮这些粗笨的声援火炮。而这会拖累部队的进攻速度。为了补充这一点,布劳希契考虑采用多点突破的方法,用坦克、坦克歼击车和轮式装甲车组成快速集群来快速穿插,反正对方后面没有持续的战线了,冒进一些问题也不大。

而就在布劳希契雄心勃勃的策划着自己的进攻打算,南线德军为大战进行最后的战斗筹备的时候,华夏准备师和南线的徐怀德部也在做着筹备,他们筹备给北上的德军安排一个宏大的陷阱。“相对于德军,我们的兵力处于微弱劣势。而随着4号坦克歼击车的大批服役,我们的技巧上风也变得小了,所以我们最好在战斗初始阶段处于防御状态,在不断的防御战中耗费对手。而不是开端就展开钳状攻势,开真个攻击对于我军十分不利,一方面是处于防御状态的德军战斗力会很强。另外一方面是空军需要时间恢复战斗。战斗拖得时间越久对于我们反而是最有利的,而且布劳希契不是新手。他确定会把侧翼护的好好的!”徐怀德对形势还是有一个非常情况的认识的。

“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固守原有阵地的意义就很小。从侧翼进攻看似很美好。但是会遭到对方的强力抵抗,得不偿失。而防御更是没必要,从德国人前期的作为来看,他们是打算直接绕过现有防线进行穿插。所以我盼看把主力集中在对方的正面和右翼!德国人确定会抽出一部分兵力防御我们在左翼的防线,而假如我们能在右翼安排一支部队的话,那么到时候确定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徐怀德在给彭毅的电报中这样写道。当然这段话后面半截有点臆断的意思,他完整建立在对方无法获得足够信息的基础上,能否实现这一点还要看空军能否阻断对方的侦察。

“很有想法,但是开真个时候很难实现,不过我们可以修正一下,这场战斗双方都将在没有阵地依托的情况下交手,敌我战线错综复杂,双方的部队都有极大的流动性,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在进行短暂防御耗费了对方气力后,再随后的反攻阶段对敌人进行穿插呢?这样的话对方发觉的时间会更晚,更轻易出其不意的打击对手。”彭毅在回电中提出了另外一个思路。

在旷野中暗躲一支部队是很不轻易的,很轻易让对方创造,既然如此,为何不在德国人竭尽全力发动进攻后抽不出身来的时候从右翼进行一波回击?德国人会把左翼看的好好的,再往除正面进攻的敌军,那么右翼所能动用的防御部队就所剩无几了,只要动作足够快,就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终极,经过一番和谐之后,彭毅和徐怀德敲定了攻击打算,徐怀德带领主力缓慢后撤从正面挡住对方的穿插路线,而总准备则向西北方向迂回运动到徐怀德和克鲁格的西北方向,德军攻势开端时徐怀德指挥两个师的兵力用于拦阻对方的第一轮进攻,等到对方攻击受挫之后,再发动全面回击。为了保证举动打算的顺利进行,空军方面愿意全力配合,此时秦岳能在前线应用的战斗机数目已经恢复到400架左右,约3个联队,他表现可以派遣其中两个联队为南线的战斗供给掩护。200多架战斗机数目固然未几,但是至少也可以和南线的德军打个旗鼓相当了!双方的打算都已经制定完成,全部南线战斗也进进了倒计时阶段。

双方都对自己的打算有十足的信心,固然布劳希契在此之前已经得到了空军的提示,下一阶段的战斗中空军的声援恐怕答复一个折扣,但是已经为这一战筹备多时的克鲁格可不会由于空军声援的不到位而放弃。“我等候这一天已经很久了,这场战斗的意义不仅仅是我们能重创对手,重新获得中东地区的主动权,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重建德国陆军装甲部队的信心。我甚至盼看这次空军能不参与战斗,地面的决定性气力应当是坦克、火炮和步兵而不是那些空中回旋的秃鹫!”在日记中,布劳希契曾经这样写道自己战前的感受。作为一名陆军军官,他实在不想看到未来地面战斗的决定气力居然是那些单独成军连20年都没有的空军!

而作为友军,固然北面的克鲁格本身麻烦不断,需要一段时间休整,但是当布劳希契表现要发动南线攻势的电报和德军总部的命令送到他桌前的时候,这位宿将表现愿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甲午之华夏新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北守南攻〗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7/17881/1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