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太君看着赵广陵和李秘被抬走,便朝楚定王问起赵广陵的身份,然而楚定王却只是说那是个有趣的孩儿,康老太君便更是好奇了。
楚定王看着老太君那一脸的期许,也终究是朝老太君问道:“老夫人适才可看出他的功夫套路?”
老太君是何等的眼力,虽然早先没有注意,到了后来才被吸引了眸光,但终究还是看得出来的,便朝楚定王回答道。
“该是俞大猷的传人,棍法名唤荆楚长剑,至于剑法,便是俞大猷的成名神剑,而拳法么,有点像少林的太祖拳,但比太祖拳要更加霸道……”
楚定王闻言,也呵呵一笑,朝康老太君道:“老太君既然能看出这些,便该知道他的身份了。”
“俞大猷的儿子?不可能,俞咨皋正在福建当都司佥事,断然不会出现在此地……”
老太君兀自摇了摇头,然而沉默了片刻,却又陡然抬起头来!
“难道……难道是……”
她的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然而楚定王却微笑着点了点头,眼望前方道:“是啊,就是那一家人了……”
康老太君自然知道那家人,那可是宋太祖赵匡胤的血脉!
俞大猷和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俞大猷比戚继光早生二十年,却又比戚继光晚死了差不多十年,按说活得久的才是更高明的那个,但实则不然。
戚继光虽然同样战功赫赫,但他懂得变通,为了戚家军,他可以像其他官员一般迎来送往,甚至有时候为了军饷,可以给朝廷上那些官员送礼走后门。
张居正就比较喜欢戚继光,而并不太喜欢俞大猷。
俞大猷虽然战功彪炳,四为参将,六为总兵,两为都督,但也遭遇了七次屈辱,四次贬官甚至罢免,还有一次入狱。
戚继光心思活络,情商极高,为达目的可以委曲求全,然而俞大猷却是刚正耿直,带着君子的傲气,如何都不肯委曲求全。
这些或许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他的老师便是赵本学。
这赵本学可是个奇人,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集里,却记载了这么一段。
“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击剑之技,后自云中回,取道至寺,僧自负精其技者千余人,咸出见呈之。视其技,已失古人真诀。明告众僧,皆曰:此必积之岁月而后得也。”
这段话其实是老俞同志写在自己日记上的,意思是老俞我听说少林有七十二绝技神马的绝活儿,从云中回来,正好路过,就上去拜访,结果光头佬们很是自负,说少林寺人人都是扫地僧那样的高手,随便拉几个出来要教我做人。
老俞我看过之后,觉得他们实在不行,徒有虚名罢了,在一番友好而和谐的切磋之后,我就跟他们说了,你们不给力啊,老俞我教你们吧,那些个和尚就说了,愿意接受我的指教,老子却跟他们说,你们还嫩,要多练个三年五年才行呢。
这可是出自老俞日记的内容,而且是要刊印出来给别人看的,相信老俞也不会吹牛逼或者装逼,他的个性之高傲,武功之高强,也就略见一斑了。
也有人推断过,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便是因为适才赵广陵施展的那套太祖拳!
少林寺虽然是佛教祖庭,但以武功出名,这是在宋朝才开始,也是赵匡胤的功劳。
赵匡胤曾经是少林寺弟子,当了皇帝之后,少林寺自然也是鸡犬升天,这太祖拳,便是赵匡胤自创的。
有一次喝大了,太祖皇帝就说了,我要把自创的拳法放在少林寺的藏经阁里,往后发扬光大。
所谓君无戏言,说到就要做到,可宋太祖到底有些舍不得,于是就把太祖拳的招式放在了藏经阁里,心法却没有交给少林寺,而是由赵氏子弟世代传承。
赵本学是赵匡胤的十一武。
而大明朝是崇文抑武,或许也决定了俞大猷的境遇终究是不如戚继光了。
其实俞大猷最先学的是易经,后来跟着赵本学则是学习儒家理学,他也不是没文化的粗鄙武夫,只不过他在朝堂上的定位和官职,才决定了他武人的身份罢了。
明朝武将地位低下,便如王阳明和孙承宗等人,都是文官做武事,而且还能做出天大的成就来,这便是明朝忌惮武将甚至歧视武将的证明了。
李秘如此想着,也在为自己的前途思量了一番,赵广陵仿佛也陷入了短暂的迷茫。
不过这种休闲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外头的甲士已经在催促:“二位且快些换衣服,下一轮比较的时辰要到了。”
赵广陵此时才挣扎着坐起来,朝李秘道:“再来?”
李秘露出白牙:“再来!”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