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圣人】(3/4)

拦顺流而下的船、筏。由于这东西前锐而高,后阔而低,形状犹如坐狗,所以名叫“土狗”,这是当时发明的一种水战军事武器。

在急流汹涌的河上,使用这种“土狗”的使用,做得到吗?

假设性的回答是:当时的架桥方式,有可能是先以“土狗”形成围堰,再打入木桩,然后再施工架面,而完成的。

这其实也是现在拦河架桥,还有筑坝中,常用的方法。与我们在电视上见过的三峡大坝修建,也是隔江分流后,在围堰中分段施工的情形,如出一辙。

而这尉迟憞,一计不成,又再生一计。

所谓情急之下,计从心起,这都是让新来的这位高监军给逼的:

他把军队后撤了对崖的人,眼睛看不见的地方,心想只要对方一上岸,就立刻掩杀过去,对方背水而战,势必惊慌失措,弄得好的话,可以逼对方跳河。

背水一战,是兵家大忌。

这种以做为让对方处于绝地的战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有两个结果相反的著名战例:楚霸王项羽的破釜沉舟之法,和韩信的背水列阵法。

前者是从水中上岸的胜,后者也是没有被赶下水,站在岸边的胜。

前题是,只要不落实水,就获胜。

但这一打仗的技巧,确实要看是什么人在用,和用在什么人身上。

对于名将韦孝宽来说,他看出了对方破绽:

首先是来的人,不是尉迟迥。

是他的儿子,这位没打过什么大仗。

尉迟迥大概是想起上阵还需父子兵这句话的缘故,让他领了十万人马前来。

但打仗讲究的,是人的问题,而不是人数的问题。

其次是,这位尉迟憞后退的距离,现在给出了一个机会。

对方挥军杀过来,需要的距离,与这边渡河时间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渡河可以加快,狭路相逢,那要看谁更快。

而且,狭路相逢勇者胜,还要看士气。

所以韦名将命令擂鼓,这是为了快,更快;也是为了厮杀前的兴奋,向前进,向前进、进!

而这高颎,却在全军被后放了一把火。

是把桥烧了。

这二人一阳一阴两招,要做的是,学习楚霸王,学习韩信,让广大士兵们都知道,要是往回跑,是来不及再修桥的。

韦名将军,往前冲,不顾死活,这是很要命的。

尉迟憞者,是不是真在瞬间变化的战局而前,表现出差一、二秒种的“迟钝”,不知道。

不过,尉迟憞军广大的士兵们,知道反正身后有广阔天地,可以跑。

向前者,可能死;向后者,无非会被人说是逃跑。

那就当然选择逃跑,傻子才不向后转,跑。

双方几十万人,集合在一起打仗,这么多人,一方怎么说败就败,而且是这样快。

这其实与两个人对决,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两个人争胜负,其实决定于对自己的意志。还有就是,对那个站在对面的人意志的判断,是否存在失误。

我要战胜对方,与我可以战胜对方,如果这两个判断同步正确的话,那么,我已经胜利了。

接下来的拚杀,就象判决书已下,剩下的事,只不过是进入执行程序罢了。

尉迟憞单骑逃往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韦孝宽军乘胜追击,如同进入执行程序。

韦、高二人,没费多少事就打到了邺城,就象马上要查封对方财产,准备拍卖一样。

但是,虽然尉迟迥可能已经想到,会有什么样的判决结果,却拒收判决书,更反对强制执行,所以集中了全部兵力13万,列阵城南,准备决战。

列阵而待,说明早已做好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准备。

尉迟迥的之弟尉迟勤,统率军队五万人,正从青州赶来,增援尉迟迥,并亲率三千骑兵先期到达。

尉迟迥是老职业军人,几十年军旅生涯,打仗是他生活和生命中惟一要做的正经事,所以他不会惧怕这帮来强制执行的人,披甲上阵,军容严整。

他手下的兵,多为关中人。

这些兵虽多为汉人,却是新型军队体制,即以府兵制建立起来的天下精锐之兵。

府兵制要优于陈旧的少数民族部落兵制,其原因之一是在于,当时主要在关中地区,对户等(户等是按照人口资产划定的等级,作为征税的依据)在第六等以上的中上户,进行征兵,凡中上户之家有3个以上儿子的,就必须选择身体强壮者为府兵。

尤其是在公元543年第二次邙山大战失利后,北周武帝宇文邕下令,大力征集关陇豪右,即豪门大族的子弟从军,从而使汉族人,成为府兵的主要来源。

而当了府兵就免除其本人的所有的赋役,脱离一般的户籍,加入府兵的独立户籍。每个月中半个月警戒巡逻,半个月演习操练。而且还可以靠军功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唐朝那些事儿】最新更新章节〖第六十二章【圣人】〗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7/7356/66.html